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

(轉貼)理念为什麽会动摇?那是因为对历史全面性的无知

中华民国的建立,国父做出了许多努力与贡献,请务必了解

最近我看见一两位网友,不断污蔑国父孙中山与蒋公

一个藉着开国先贤黄兴(黄克强)来攻击国父

一个藉着开国志士汪精卫来贬低蒋公的抗战

我痛心的是:竟然有泛蓝的成员跟着唱和,连这种颠三倒四不合逻辑的文章都可以改变想法

为什麽会改变?为什麽会动摇?那是因为对历史全面性的无知


才让人有机会牵着鼻子走!!!如果对历史无知,很容易就改变信仰!!

以黄兴与国父来说,如何比较?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就像黄花岗72烈士还要争排名吗?


至於汪精卫,我称他为开国志士,但是一个人的年少热血,不代表晚年不会失节!!

关於汪精卫,我是佩服他年少时的胆识,但是对於他的曲线救国,我已经在关於他的贴子中回覆了

汪精卫是不折不扣的叛国者

这些刻意拿黄兴与汪精卫来贬低国父孙中山与蒋公的人的心态更值得怀疑他们的目的!!

他们是来摧毁我们的信仰!!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国父,是因为他更新了政体!他建构了中华民国民主国体的轮廓与理论基础


再加上他是1912年开国的第一位总统

以另外一个事实来说:中华民国已亡於袁世凯,

由孙中山与蒋中正所建立领导的国民国命军重建了中华民国正式统一了中国

14年艰苦的流血牺牲,才让百年不平等条约因此废除,战後成为胜利国挤身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与创始会员国

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

如果没有共产党的祸国,现在的中国将成为国际主流社会的绅士国家

自古我们中国都是讲王道与仁道,而不是像现在大家都怕又想巴结捞好处的流氓暴发户国家

换句话来说:中华民国生命的延续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再度复兴,今後就要看我们中国泛蓝的努力了

看历史不能只看一件事一个面向,这些人故意拉一个打一个藉此来混淆是非,他们是来摧毁我们的信仰!!


这种拉一个打一个,抬一个贬一个的伎俩,

然後以一个偏见或单一事件而来否定全部的事实

就像共产党现在对民主制度的否定与挞伐

就是以民主制度必然不完美的缺陷而否定民主制度所有的其他优点!!

==============================

「革命建国时期」主要是介绍孙中山先生及万千的革命先烈在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后,一直到1925年(民国14年)病逝为止。期间为了中华民国的安定,孙中山先生做出了许多努力与贡献,值得大家了解。

◆ 民国肇建与宣扬主义

武昌起义前,国内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党人遍布清廷所办的文武学堂及新军。这时满清为向英、美、法、德、日五国借款,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无异剥夺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四省人民的财产。各省因铁路风潮抗争不断;革命党人趁着人心愤慨之际,如火如荼地准备起义工作。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因清廷在武汉戒严,并破获多处革命机关;风声鹤唳,人心惶恐不安。驻守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中的革命党人决定先发制人,于当晚发难。其余各营同志随之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但满清仍苟延残喘,并派出袁世凯做为谈判代表。
袁世凯


中山先生此时在美筹款,得知起义成功,原本想立即束装回国应战。但深思革命成功后首要之务在于获得各国承认,他分析各国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德俄二国反对,日本是民间同情,政府反对;而英国是民间同情,政府立场则未定;故决定先到英国进行外交工作,以解决民国建立后在国际间的问题。 

同年十一月初六(12月25日),中山先生回到上海,迎接他的是黄兴、陈其美等相随多年的革命同志,他走下船,微笑的看着睽违十五年的祖国,多年海外流亡生涯后,他踏上故土开始一连串的建国工作。   

初十日(12月29日),各省代表选举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随即通电各省军政首长,以「公仆」自居。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四十七岁的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发表宣言。 




中山先生就职后即制定「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提出各部部长人选。

民国元年一月二十八日,临时参议院成立,中山先生率各行政官莅会,致词时谈到:「革命之事破坏难,建设尤难。」以此期勉与会者以国家建设为要务。虽然当时各地战乱仍未完全停止,但中山先生在他短短的任期中,施行了许多划时代的政令及措施,如宣布国内各民族界限一律消除、禁鸦片、禁缠足、禁止贩卖人口、禁止官吏违法、统一财政、注重农业,关心农民疾苦、办理救济等,可谓奠立开国宏规,使国家气象一新。  
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满清正式走入历史,同时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政体。清帝退位次日,中山先生向临时参议院辞去大总统一职,为了大局,为了国家能够早日统一,他毫不恋栈地将大总统一职让予袁世凯。

◆ 武昌起义推翻专政

第十次黄花冈革命起义前,中山先生将准备工作交给黄兴、胡汉民等人统筹,并将南洋筹款的任务交给邓泽如,然后动身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地向华侨募款。  

在黄兴领导下,起义订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但因先前同志温生才刺杀清军副都统孚琦,所以清廷更加戒备森严,并开始搜捕革命党人。原本计划以八百人分十路进攻的革命军,也因武器运送延迟及连络失误,而使起义当天只能集合一百多位同志。    

黄兴率领党人进攻总督府,党人烧了总督府后在东辕门遭遇清兵,一阵激战后,黄兴的手指被打断二指,同志也死了五、六人。革命党人继续攻向双门底、大南门等地,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此次战役牺牲惨烈,殉难烈士多为年轻、才学出众、家世良好的菁英,他们的视死如归不仅震惊了满清政府,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同胞,世人也都密切注意中国革命的发展。   

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山先生正在美国芝加哥筹款,他忍着伤痛悲愤的心情继续为革命奔走。对于黄花冈之役,中山先生认为其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而全国隐藏已久的人心也被这场圣战所激发。

果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也使中华民国成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广东都督胡汉民


国父于「三二九之役」后积极展开筹款,此为其玫筹款最有力的邓泽如长函


国父在芝加哥同盟会商设革命公司后与会员留影


黄花岗之役后被捕之 部分革命党人


胡汉民为黄花冈七十二列士所立的「党魂不朽」碑


◆ 二次革命与讨袁护法

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仍旧与革命军对抗。中山先生为使南北早日统一,便将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给袁世凯。他则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分,负责筹划全国铁路的修建,一面设立机构从事计画,一面亲往各地视察。此时中山先生也接受同志的意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准备以政党之力树立议会政治规模,进而达到以国会监督政府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山先生也了解袁世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为了制衡,临时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规定国家政权由内阁统管。


当时,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是位年轻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主张责任内阁制,并到处演讲宣扬将总统改为没有实权的虚位领袖,这使得袁世凯不仅痛恨他,更欲去之而后快。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剪票口遭到袁世凯方面派出的刺客枪击,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送医院急救无效,延至二十二日凌晨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当时中山先生为了筹办全国铁路在日本考察,听到消息兼程回国,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因党内同志意见不同而失去先机。稍后袁世凯势力养成,立即把中国国民党三个都督──广东胡汉民、江西李烈钧、安徽柏文蔚予以免职。  

此时中山先生认为,再不采取积极行动,袁世凯就要灭党了!于是命令李烈钧起兵讨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二次革命」。  

李烈钧举兵后,黄兴在南京,陈其美在上海也起义讨袁,接着各地纷纷响应。但为时不到二个月,革命军还是被袁世凯打败了!

宋教仁

江西都督李烈钧

安徽都督柏文蔚

蔡锷

◆ 中华革命党成立以及护法

中华革命党成立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及同志流亡至日本,决定将革命事业从头做起,于是在东京筹组中华革命党,并规定以青天白日旗为中华民国国旗,旗以红色为地,青天白日为章,章在旗首上隅,即今日国旗形式。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在国内已经没有足够的反对力量,行事嚣张,他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的大总统,之后更借着所谓的「六君子」发起筹安会,鼓吹中国应该回归帝制。于民国四年(1915年)在所谓国民代表大会的拥戴下,袁世凯宣布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

 此时蔡锷、唐继尧与李烈钧等组织的护国军在云南起义,宣告云南独立并起兵反对袁氏称帝。之后各省纷纷响应,中山先生在日本看到国内各地纷纷起兵,恐怕中华革命党仍不够强大,所以自日本回到上海,亲自领导讨袁运动。其中党人陈其美在上海发动一连串讨袁行动,让袁世凯极为痛恨,于是他又使出暗杀的卑劣手段,派人刺杀了陈其美。这事件使得党人非常悲痛,更坚定了讨袁的决心 。   

之后因各省反袁声浪日盛,袁世凯在强大压力下,只好宣布撤销帝制,结束了八十三天的闹剧。   

护法

袁世凯死后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但北京政府并未就此安定下来,那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务总理段祺瑞想借机扩大势力,于是主张对德国宣战,以此和日本挂钩并接收德国在中国的利益。黎元洪因此免除段祺瑞职务,并请张勋到北京保护自己。  


然而,张勋一到北京就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并发动复辟事件,让满清退位的皇帝溥仪再次登基,以民国六年称为宣统九年。复辟事件没多久就被段祺瑞的军队打败,但段不想恢复被黎解散的国会,而黎也辞职,改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职务。

就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中,临时约法完全被破坏了!

中山先生认为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立国后第一部基本法,且依参议院通过而公布,理当遵守而不可破坏。

为了维护临时约法,中山先生在广州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举行国会非常会议,决定成立军政府,并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率领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与北方政权进行对抗。

唐继尧

段祺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改组政党与进行北伐

中山先生虽然身为大元帅,但是兵权握在西南军阀的手里,护法各省仍有封建势力、地域观念和挑拨离间的政客存在;军政府内的军阀如陆荣廷、莫荣新等根本无意护法,一心想勾结北方冯国璋。他们在民国七年(1918年)将大元帅制改为七个总裁的合议制度,想以此排挤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知道无法再与这样的一群人合作,便辞去大元帅之职来到上海,专心写作,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画」两部书,这和先前已出版的「民权初步」合称为「建国方略」。

民国八年(1919年)十月十日,他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宣示革命工作又进入一个新兴阶段。   

广州军政府在中山先生离开后,成为军阀把持的混乱局面,为了讨伐这些军阀,陈炯明奉中山先生之命在民国九年(1920年)十月攻下广州,并担任粤军总司令。民国十年(1921年)国会在广州复会,废除军政府,宣布成立正式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国父就任大元帅职于礼后摄影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对建立中华民国的一个架构性规划,包括了心理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三大方面,具体的内容则分别表现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以及「民权初步」。

  整个建国方略呈现了孙中山先生对经营中华民国的长远规划与他的思想体系,是了解孙中山先生不可不知的地方!

中山先生手改「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付印稿

什么是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是指孙中山先生思想中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又名「知难行易学说」?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要强调「知难行易」?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力行实践,不要空说、空想。 这本书写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五月二十日发表于上海。内容共有八章,孙中山先生并在中举了十个事例来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期能藉由此思想的传达,勉励国人力行实践,重振人心,改造国人传统知易行难的错误心理。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十二月三十日,中山先生手书「孙文学说」序原稿 。


◆ 革命之再起

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后继续讨伐军阀,先平定广西桂系军阀,并即筹备北伐。民国十一年(1922年)二月下令出师,分由江西、湖南两省进军;但在军事进行相当顺利之时,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却和直系军阀吴佩孚暗中勾结,虽然同志不时向中山先生表示陈炯明并不可靠,但他以坦诚待人的态度深信陈炯明会受赤诚感动,将其留在广东以为北伐后援。

陈炯明

民国十一年五月当中山先生在韶关督师时,陈炯明叫他的部下叶举占领广州市,并扣留全市的税捐,扰乱银行。中山先生为此返回广州镇抚,但是情势并未缓和。六月十五日晚上,有人向中山先生报告陈炯明将有不轨行动,请中山先生赶快离开总统府。当时府内只有五十多名侍卫,武器配备也非常薄弱,但已来不及补充。

叶举

十六日凌晨三点,叛军发动攻击,包围总统府,中山先生闻讯坚持不离开总统府,经左右以强力扶持出府,一路遇敌军多起,幸好都避过,最后中山先生登上楚豫舰准备收服叛军。中山先生离开总统府后不到半小时,叛军便开始轰击;夫人宋庆龄也在侍卫保护下离府,不多时,总统府已化为灰烬。中山先生的著述与三民主义原稿也在炮击中付之一炬!

国父伉俪与总统府卫士们合影

永丰舰

国父偕夫人在永丰舰上合影

国父手书「三民主义」自序

国父手着「三民主义」原稿

◆ 国父北上与逝世

民 国十三年(1924年)中山先生决定二次北伐,并亲至韶关督师。十月,北方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冯玉祥推翻曹锟政权,电请中山先生到北京共商国家统一问题。虽然多数同志认为这些军阀少有诚意,并不赞成中山先生北上,但他还是不顾众人反对,展开了北上的旅程。

  他由黄埔到香港乘船至上海,再从上海乘船取道日本,在神户高等女校演讲「大亚洲主义」。之后,于十二月四日到达天津。无论在上海或天津都受到大批群众的包围与欢迎。但天气寒冷,舟车劳顿,加上不停接见宾客、商谈国是及处理公务,先生病倒了。

曹锟

稍后病况略有好转,中山先生又乘火车到北京,欢迎的人潮将车站团团包围,但身体虚弱的他只能用书面的文字来与民众谈话,他写着:「我到北京来不是为了争权利,也不是为了争地位,是来跟大家救国的。」  

在北京的中山先生病况愈来愈严重,最后住进了当时设备首屈一指的协和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中山先生罹患了末期肝癌!    

当知道来日无多时,先生在病床上反而精神振奋,他善用每一刻指导同志如何与北京当局协商谈判;他不断询问蒋中正先生率领的黄埔军讨伐军阀的战况如何?而这支黄埔子弟连战皆捷的消息是他在病床上最大的安慰。

(小熊:有一说孙中山最後死时,也喊着:介石!因为他还是非常非常挂念这支他寄予厚望的黄埔子弟兵,能不能完成他的建国理想,也因此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後,蒋公祭国父灵时,不顾形象,扶棺痛哭而泣不成声,根本停不了, 连典礼都因此中断了)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十一日正午,中山先生召集家人、同志至床前,由汪精卫把拟好的遗嘱呈给中山先生签字;稍后,他以安详的态度说:「我此次北上,乃为了谋国家的和平统一。」「今因病苦,不能痊愈,生死原非所计,惟数十年致力国民革命,所抱定之主义,未能完全实现,不无遗憾。甚望诸位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开成,达到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之目的。」  


此后至十二日清晨,中山先生面容益加疲惫,呼吸也更困难,但不时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三月十二日上午九点三十分,中山先生走完他一甲子烈烈轰轰又踏踏实实的一生!  

中山先生去世后,灵柩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蒋中正先生率领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全国统一后,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迎灵南下,葬于紫金山中山陵。五月二十六日,灵柩自北平西山碧云寺起灵,六月一日正午,全国人民停止工作,在默哀中完成奉安大典。

国人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的缘由--更新政体

清末我国正饱受封建腐化、列强蹂躏之苦,孙中山先生号召革命同志,高举「民族、民权、民生」旗帜,经历十次之起义,终於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军阀盛行,孙中山先生再度重整革命党,展开讨袁护法,维护民国命脉。

讲述三民主义,并以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为建国蓝本,不幸於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与世 长辞。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 额(阔丈馀,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 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同胞感念 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

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国民政府表彰其「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之伟大事迹,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 华民国国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