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六十年了,需要有個「競選路線圖」

(大陸)
鮑 彤

  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六十花甲,高壽了。經營了六十年,有規模,有氣派。但不能說十全十美。照我看,這個共和國缺了點什麼。
  缺什麼?缺競選。共和國而無競選,怎麼也說不過去。加入歐盟的起碼條件,是政府必須由民眾選舉,否則不得其門而入。將來,如果有朝一日,安理會也照此辦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何地自容?

  難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搞過選舉嗎?搞過的,搞「等額選舉」,搞沒有競爭的競選,搞沒有選擇的選舉。這種中國特色,「民意」含量不多,「黨意」含量不小,難於和文明接軌。

  怎麼辦呢?改為差額選舉好不好?差額應該比等額稍微好一些:它有可能把最不得人心的人「差下去」,但未必能夠把最合適的人選進來。這樣說,是不是有點費解?好吧,打個比方:如果毛澤東老人家健在,提名王、張、江、姚,叫你差額選舉。如果叫你選三個,很可能把江「差下去」,把王、張、姚選上來。這樣,你能滿意嗎?中國就有救了嗎?

  也許你會抱怨差額太小,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好吧,從他們四個中間讓你只選一個,「差額」不可謂不大,中國就有救了嗎?老百姓能滿意嗎?

  所以,不選不競,選舉就變質了,異化了,共和國也勢必相應變質,相應異化。

  選舉的精義在「選」,競爭的精義在「競」。民意的歸屬,是靠「選」和「競」體現出來的。這個「選」,這個「競」,非但必須存在於「選舉」之中,而且必須存在於提名之中。

  難哪!

  沒錯,很難很難!惟其艱難,必須抓緊實踐,而不是抓緊迴避。永遠怕難,永遠裹足不前,永遠不敢競選,永遠成不了共和國。非但成不了共和國,而且沒有共和省、共和縣、共和鄉。

  熱門的理由是文化限制。其實,當年,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文盲,尚且有條件用「放豆子」代替「寫選票」,來選舉鄉長和縣長;如今,香港高水平的市民,反而被禁止直選特首──這就足以說明,不准選舉的真正恐懼,不在文化限制,而在政治禁忌。至於黨的中央(這好像是題外之話,因為它屬於「黨建」專業),給人們的印象,委員個個都是飽學精英,但選舉政治局和其他領導機構,仍然必須按照「等額」的儀式中規中矩。如果按照這個規矩進行推理,一千年也未必有中華人民共和縣。至於萬歲之後,能不能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恐怕仍在未定之天。

  所以我希望,不自滿,不懈怠,不畏難,在六十周年這一年,努力工作,拿出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等額選舉」走向競選的路線圖來。所謂路線圖,可粗可細,貴在有真意,三言兩語也不妨。

  拿出真意來向人民獻禮,向共和國獻禮,我想,會比勞民傷財的獻禮更有價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