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六十周年慶典」應改國名

(大陸)
朱家台

  李長春講話有深意?
  當「六十周年國慶」逼近時,中國國號名實不符尤顯突出。

  二○○九年一月六日,大陸各報都在顯要版面發佈一個重要消息:《切實做好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宣傳工作》──李長春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強調,切實做好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宣傳工作的關鍵,是大力唱響共產黨好……這一信息看似簡單,其實內含「國慶六十周年慶典應改國名」之深意。

  這則新聞全文皆以「新中國」代替「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見並非只是為了省略標題字數,其大有邏輯根據──它明確示意: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宣傳工作只能宣傳共產黨好,不得提及其它黨派。既然功勞只歸功於一個黨,自然意味這個國家只是一黨專政。「黨天下」當然不必稱共和。

  或曰,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疏忽?不,即便這是「口誤」,按弗洛伊德心理學,「口誤」往往代表內心隱秘,它其實深刻地反映了中共領導核心從心底完全遺忘了「共和國」原則。

  什麼叫「共和」?有中西兩種解釋,兩種傳統。

  中國傳統的與西方的兩種共和

  中國文化最早表述「共和」,是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周厲王以殺戮禁止國人批評朝政,被百姓造反逼出宮逃到彘後,召(音邵)公與周公二相國一起代行國政,這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共和行政」,僅僅十四年。公元前八百二十八年,得知厲王死於彘地,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厲王之太子靜為王,結束「共和行政」,還政於宣王。

  由此可知,中國傳統的共和精神,只是暫時罷免專制暴君的權宜之計,是在暴君暫時離位,新君一時難繼的情形下,由兩個平級的輔臣共同執政。簡而言之,中國式共和只是由一人專政變為兩人共同執政。這種共和並不想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過想「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之遺風」,將霸道改革為王道的模樣而已。所以周代的「共和行政」,最終必然產生昏庸無道的宣王、幽王,讓八百年周鼎易為秦宮。

  至於西方現代「共和」原則,則是以多黨輪流執政,多黨監督行政,權力來源於民主選舉之憲政,而非君授黨傳的「權源在上」。

  今日用這中西兩種共和精神檢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可見,六十年來,神州從無現代共和之民主──中國大陸從來沒有真正的多黨制民主,沒有三權分立。一定要勉強算起來,也只有短短十七年兩次接近「華夏古代共和制」。

  兩人說了算和乾綱獨斷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可說是一個「七年共和」期:毛澤東在開國時迫於形勢,策略性地接受了多黨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一些民主原則,允許了幾個民主黨派成員當國家副主席和政府內閣部長。但一旦權力鞏固,就翻臉不認賬,一九五七年一舉撕毀共和協議,以「反右」運動逼民主黨派完全退出政府和監督,其復辟獨裁專制在文革十年達到空前絕後之高峰。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一年裡,中國只是中共一黨的黨天下,沒有一絲共和。

  一九七八年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像召公與周公藉百姓之力趕走周厲王一樣,鄧小平與陳雲藉「民主牆」逼退中央主席華國鋒,虛立胡(耀邦)、趙(紫陽),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鄧、陳「共和行政」。而一九八九年二元老交權新君江澤民,中共又由「兩人說了算」回到一人「乾綱獨斷」。江澤民、胡錦濤兩代新君執政二十年,也恰如周宣王、周幽王,陶醉於酒池肉林、竭澤而漁之腐敗,沾沾自喜曰「三個代表」;以拒諫鉗口、謊言瀰天為「和諧」,自我加冕「科學發展」,終於讓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與生態環境「層林盡污」,「三川竭,岐山崩」,「禍成矣,可奈何」!

  一黨之國豈可妄稱「人民共和」

  一九四九年以來的中國大陸,漫漫六十年,除了有十七年中國傳統式假共和,沒有一年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共生之共和。如此一黨之國,豈可妄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如何能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大慶?

  可喜李長春以「新中國」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算得「盜亦有道」,良心尚存一句實話。

  但願更上一層樓,乾脆來一個建議,在二○○九年十月一日國慶大典上,公開摒去「中華人民共和國」虛名,改號「新中國」──新不一定勝舊。什麼時候中國真正有了三權分立的憲政機制,再恢復「共和國」尊號。

  如此實事求是,必然有助於國人自知之明,催促臥薪嘗膽,早日真正共和。

二○○九年一月七日於深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