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馬政府的雙重政治人格

(台灣)
金 波

  毒奶恐慌擴散,人心惶惶
  一個多月來,台灣社會上的超級熱門話題是中國大陸的毒奶粉流入台灣危害人們的健康,相關的商家及民眾都陷入「聞奶色變」的恐慌之中,而比毒奶粉重要的油價暴漲及美國經濟衰退將各國原先潛藏的經濟地雷甚至政治地雷引爆的大事情,反而比較不那麼重要。

  雖然毒奶粉事件已燃燒了一個多月,但是不僅熱度沒有消退,而且恐慌還在擴大之中,不僅奶粉奶精乳製品首當其衝,麵包西點咖啡沖劑等銷量大跌,連一些國際名牌的食品,據說也摻有中國的毒奶粉。現在又擴大到跟黃豆有關的食品有毒,豆製品不敢吃、豆漿不敢喝。後來,又傳說發現了毒蘿蔔,進口的有毒飼料,豬吃了變成毒豬……

  不論這些消息傳言的確實程度怎樣,人們有一個共識:毒奶粉只是冰山一角,沒有被發現的會更多,並且這類事件今後還會發生。

  馬英九在低滿意度中打拼

  現在馬英九的處境可說是在逆境之中掙扎,不僅老天不幫忙,老是颳颱風,國際股市老是跌,前面的禍根還沒清除掉,後面的毒奶粉又大禍臨頭。這些接二連三的外在因素促成了民眾的主觀看法是「馬英九沒什麼能力」。不論誰來做民意調查,其基本結論都是對馬沒信心的人遠多於有信心的人。

  面對低迷的滿意度,藍營的學者名人已紛紛出面為馬獻計獻策,一些刊物的封面上,也出現「搶救馬英九」的大標題。但是在可見的將來,還看不出有使馬英九的滿意度明顯回升的藥方。這是無能還是無奈呢?看來,兩者都有。

  有些藍營人士替馬英九辯護道,進口大陸毒奶粉又不是從馬政府開始的,在扁政府時代就有進口了,只是那時沒有被檢驗出來,吃了也不知道。這話可能是事實,但是一般民眾的直覺想法不是這樣的,他們多會在情緒上怪責現政府。民眾的怨恨歸納起來,最集中的就是一句話,「馬政府在處理毒奶粉事件中表現得軟趴趴的」。於是,有關當局就強硬檢查疑是存有或出售「毒品」的商家,並不時有新的「戰果」傳來。但是,新的民怨又接踵而來,一些被抄查的店家氣憤地指出,我們不知情買進一些「毒品」,就要像賊一樣被人惡狠狠地在家裡翻箱倒櫃,要禁止毒奶粉,重點應該是去堵截源頭。這話很對。但是,源頭是什麼?

  馬的兩岸政策顯雙重政治人格

  雖然源頭是中共社會,但是急於兩岸直航及過度美化兩岸經貿前景(其實是單向開放市場),確是造成大陸偽劣毒商品趁虛而入的動力。不僅大陸的生活用品、食品更多的進來,現在甚至連開放大陸學歷都在考慮之列。雖然目前並沒有定案實施,但是風聲一傳出,教育界立即反彈。總統選舉期間,馬蕭曾流露過這樣的政見,但是一看到民眾反對,立即改口信誓旦旦的保証,不會開放大陸學歷。但是可以說,今後只要一有機會,這個念頭又會冒出來,而且會付之實施。為什麼這樣肯定,因為這幾個月的觀察,感到馬政府在政治上具有雙重人格:一方面站在台灣的立場想問題,例如在總統大選中,他的主題口號只有短短的十個字,卻用了兩個「台灣」──「台灣向前行,台灣一定贏」,創下了選舉史上的紀錄。但是,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站到中共(不是大陸)的立場去想問題。因此,一些有利於中共而不利於台灣的事情及現象就接二連三的發生。毒奶粉事件只是其中一個例證。

  大陸商品來台的增速遠大於台灣商品銷大陸的增速,這可以從台灣的就業率仍是易降難升的沉淪狀態就看得出來。毒奶粉不僅禍害民眾的健康,也使台灣乳製品業受到了大陸廉價劣質商品的惡性競爭,民眾的就業機會又多了一個威脅。

  某國民黨大員在中國大陸向台商作演講時說,「你們在大陸投資是在為台灣的經濟打拼」。這句話的邏輯很奇怪,已不僅是自欺欺人那麼簡單,其背後的用意對台灣是十分的負面。將工廠遷去大陸,對很多企業家來講本來就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對勞工階級來講更是擔憂及痛恨的事情。這類對台灣弊大於利的事情,是一種雙重政治人格的表現。如果一旦民眾看穿馬政府的雙重政治人格的表現,那民意滑坡更是難有翻身之日。

  偽劣毒商品是文化的產物

  中國大陸層出不窮的偽劣毒商品,不是偶然的個別事件,而是一種文化的表現。每一種偽劣毒商品的背後,都有人在付出自己的智慧。文化是出自民族性,而民族性反過來影響文化。中國的偽劣毒商品「打假」了二十年,卻越來越興旺,原因就在文化裡。

  在如何製造商品而使自己獲利這個人類基本社會活動方面,兩岸的民族性有相當大的差異。面對一個「神七」與大量偽劣毒商品並存的國度(前者是現代宣傳工具,後者是最頑強的社會基層經濟活動),馬政府在鼓吹兩岸直航會給台灣帶來無限商機和生機的時候,應該冷靜想一想,如何使自己的政策及言論,做到表裡一致、內外一致,才是真正的「台灣向前行,台灣一定贏」,到時,民眾滿意度自然就會再度攀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