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吳志森:「五四」是運動 不是青年節

「五四運動」88周年,這場社會、政治和文化運動,仍對中國發揮深遠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四運動」卻成了五四青年節,追求科學民主、不畏強權的抗爭精神,變成了擁護領袖,服從權力的鴉雀無聲,五四精神被利用,被扭曲,到今天仍未恢復原貌。



回歸前,殖民政府從來不提五四,畢竟五四抗爭與帝國主義有關,懼怕對殖民統治的不滿蔓延。回歸後,官方對五四熱中起來,但口徑卻與中央保持一致,紀念五四,成為了擁護黨,擁護中央,突顯愛國主義的五四青年節。



上周我談到香港的作用,在於獨特與區隔,當然不夠政治正確,但眼見連紀念五四都要緊跟中央,把五四精神活生生地閹掉,香港需要這種獨特與區隔,就更顯得其存在之必要和價值之珍貴。



香港的獨特,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關鍵作用,歷史早有明證。舉一個例子,當港產警匪片法庭片通過地下地上渠道大量進入內地,警察拘捕疑犯要宣布其權利,入屋搜證要向法官申請,法庭審訊公開透明,律師辯護,無罪推定等,都對內地同胞的維權意識產生微妙影響。但當香港電影界為了內地市場,紛作自我審查,把內容政治正確化,香港對內地這種獨特的作用,逐漸消失得無影無蹤。



又例如香港的示威文化和抗爭模式,都對內地產生無形的影響。雖然內地媒體都自動自覺把有關新聞消音除影,能看到香港電視的珠三角地區,敏感新聞都馬上變成商品廣告,但港人的表達自由和抗爭文化,對內地同胞起重要示範作用。在內地與一些年青學者飯局聊天,他們對香港情勢研究甚詳,亦對香港的民主進程寄望甚殷。



香港對中國現代化的推進,自晚清以來,一天都沒有停止過。香港受英殖民統治,逐漸產生獨特的制度和政治的區隔,不受母體的變亂和動盪衝擊,這種獨特的作用才能得以發揮。香港已回歸10年,兩制的界線已逐漸模糊,融合成了不容懷疑的政治正確。如果香港作為中國民主的試驗場,「一國兩制」的示範單位,與國際接軌的橋頭堡等作用全部消失,香港只能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試問,「一國兩制」還有什麼意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