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也談簡繁體字之爭——兼與項有坤先生商榷

爭 鳴 2006年9月號 (美國)周 晉

《爭鳴》雜誌二○○六年八月號在「眾家之言」專欄中發表了加拿大項有坤先生的一篇文章《評中共的「倡簡棄繁」》,讀後有些不同意見,願在此與項先生商榷。
文字決不是一成不變的載體
文字本來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化的,世界上沒有一種從不發展演化的文字。中國繼象形文字之後有甲骨文,之後根據不同的需要又有篆書、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不同的書寫體出現,它們都不同程度地顛覆或曰改變了原來的文字。如果對文字的任何顛覆或曰改變都是不允許的,是不是如今的中國人仍然採用倉頡造的字,才算是沒有背叛老祖宗?

至於「維護傳統文化」,試問現代的中國人有幾個有必要看得懂中國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又有多少人是專責研究中國歷史而必須看懂繁體字?當一個讀者閱讀採用簡體字排版的《二十四史》、《三國演義》時,難道他就讀不出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與博大精深嗎?

項有坤先生在文中指責簡體字導致了諸如範范、蕭肖、髮發、采採、面麵等字的無法分辨,並指責這是「胡亂簡化造成混亂」;其實這只是個閱讀和理解的習慣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大陸十三億人已使用了簡體字將近五十年,沒聽說有幾個人對範范、蕭肖等不同的字眼會錯了意,也不辨「皇后」與「前后(後)」之別。

其實,大陸目前採用的許多簡化字,有不少在民國時期乃至民國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採用。有確切的史料證明,蔣介石曾兩度有意規範和公佈簡化字,一次是在他當政後的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一次是在他撤退到台灣的一九五二年秋。無奈蔣當時面對的保守勢力的反對聲浪太過高漲,太「群情激憤」,蔣的主要精力也一直忙於應付政治動蕩、剿共、戡亂和「光復大陸」,實在無瑕也無心於大力促成此事,可見文字改革與簡化實在不應該貼上什麼「政治光譜」。後來共產黨政府進行了文字改革與簡化。蔣先生基於「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在台灣不但不實行文字簡化,還把使用簡體字無限上綱到「政治正確」的高度。他們堅持稱自己書寫的是「正體字」而不是「繁體字」,意指「中華民國」才是繼承中華正統的唯一合法代表,這就把文字改革與簡化這一單純的文化議題塗上一層厚厚的政治色彩,上升到政治高度,從此無人再「敢越雷池一步」。

文字改革與簡化的必要性文字的根本功能是表達,只要表達清楚即可。為此文字的結構當然是越簡單越好,讀、寫都方便。十幾年前新加坡就採用了大陸的簡體字,你能說一向以精明和反共著稱、周旋於諸大國之間游刃有餘的新加坡人笨嗎?如今簡體字早已成為聯合國的幾大標準用字之一,也正在越來越多地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中國的國力和影響力上升固然是一大原因,簡體字的簡單易學、方便書寫、拼音化則是三個最根本的原因。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其它國家的文字。英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日文只有五十個名/片甲名,而中國字僅最常用的就有三千個之多,所以中國文字是非簡化不可的。文字改革為中國的改革與發展、與世界「接軌」注入了相當重要的活力。它有利於普及基礎教育,使中國人學習現代科技知識、西方語言文化的時間大大增加,有利於與外國人的競爭。另一方面,將中國字用英文字母加以漢語拼音化,在五四時期就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大力提倡,它極大地有利於外國人學習漢語,使中文更加容易走向世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二百年以後,當中國的歷史學家得以全面地公正地評價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毛澤東時代時,文字改革與簡化、漢語拼音化將和「兩彈一星」一樣,是「太祖朝」幾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政績,與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一樣重要,造福中華民族,功德無量。

簡體字與專制、道德和經濟停滯統統無關
項先生在他的文章一開頭就說:「中共對中文倡簡棄繁,對中國固有文化是一大衝擊(這點我並不否認)。中共在極左統治幾十年間,中國的古代文物幾乎被摧毀殆盡(這與簡體字有關嗎?),……當中包括人民對禮節及道德的表現已是面目全非(但是由繁體字熏陶出的西門慶,同樣『對禮節及道德的表現已是面目全非』,這又如何解釋?),……中共為了遷就多數文盲的中國人民,提倡了筆劃最少的文字(這不能說是一項罪過),還提倡同音皆可用的退化思想(很有點抨擊不檢點的婦人『人盡可夫』的味道,不過字和人畢竟有天壤之別),不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準,反而強迫人民向後退(這在邏輯上前後矛盾。前面既然指責中共提倡簡體字只是『為了遷就多數文盲的中國人民』,緊接著後面又指責『不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準』,真不知道究竟是項先生賣的矛利呢,還是他賣的盾堅)」。

項先生還在文中的「摧殘文化,造成斷層」一節中,講了某大陸來的中年人說是岳飛寫了《正氣歌》;大陸人分不出「千金」和「小女」;大陸人不知自稱「愚」是何意;又說「毛澤東之所以要摧毀固有文化,是要達到其搞鬥爭的目的」。且不說某個個體遠遠不能代表龐大的群體,且不說不同的地方用詞自然有別(例如美國南方黑人講的英語就與紐約地區講的英語有別),問題是所有這些例子究竟與使用簡體字有何必然的直接的聯繫?一個自幼接受繁體字教育的台灣人,如果他不幸被編入「放牛班」,他同樣可能說是岳飛寫了《正氣歌》;在繁體字時代,毛澤東同樣可以「達到其搞鬥爭的目的」,例如紅軍時期的「富田事變」和抗戰時期的延安整風運動。一言以蔽之,海外一些華人常犯的一個邏輯外延、以偏概全的錯誤就是:傳統文化=正(繁)體字,中共=簡體字=摧殘中國文化。

另外,項先生還說:「沿用傳統字的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華人,在經濟上都欣欣向榮,社會繁華,沒有任何的不便之處。」確實,毛澤東當政時期制定和實施的種種荒謬的國策使中國大陸損失了十幾二十年寶貴的時間,但這不應歸咎於簡體字。事物總是發展的,不能總是拿老眼光看待世間事物。項先生為何不再進一步探討一下,如今中國大陸經濟每年都以百分之九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可它仍然採用的是簡體字(當然大陸本身的問題也多多,在此不再贅述)。

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早就說過:存在就是合理。簡體字已在十三億中國人中存在了近五十年,所以它早已是「合理」的文字。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中國與世界的進一步「接軌」,在世界範圍內,中文字簡體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相反,繁體字將越來越被邊緣化。

海外華人當然可以繼續批評中國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不公、環境污染、貪污腐化及人權等問題,但請不要戴著政治的有色眼鏡來批判簡體字。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