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三中全會解決不了三農問題

(大陸)
陳永苗

  十七屆三中全會,重點討論三農問題。賦予更長的土地承包期限和促進經營權流轉,是要點所在。胡錦濤日前在安徽小崗村,作了象徵性的披露。究其本質,還是乞靈於市場,當下惡劣的國際經濟環境大氣候,才是這次改革的推動力。然而,政治問題,必須以政治體制改革來解決。
  當年德國崛起之時,遭遇到殖民地已經瓜分完畢的殘酷現實。現在中國需要殖民地的時候,就在國內搞殖民,把農民當作了奴隸。內部殖民的問題,是一九四九年政治秩序的黑暗根基。改革開放到今天,對於底層來說,隱藏在社會主義面具之下的國家資本主義,還在運行。從農民或者農民子弟的角度看,改革措施中,國家資本主義的特徵特別明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就是一次有權和有拳頭者的分贓。所謂的改革意識形態,不過就是要掩飾這種真相。

  徵收與分贓,可以推出兩個中國的表述,一個是權貴的,一個底層的,尤其是農民的。這兩個中國,是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即使改革,讓底層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並沒有改變國家資本主義的本質,不過是把原來工業化的政治經濟結構,變得更隱秘,更有欺騙性。權貴官僚集團,不斷通過入黨、「當選」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吸納民間精英,也吸乾了民間的對抗力量。民間精英被招安,又回頭壓制新生的民間秩序。改革注定是有拳頭有權力的犧牲百姓。

  讓底層的情況有所好轉,是一種完全依賴於政治手腕的再分配,每一個重大利民措施出台,不過是為了更大的徵收。富裕一點,就被徵收一點。當下胡溫新政要增加初次分配,由於壟斷結構的存在,不過是形式上在窮人身上過一下,又轉移到權貴那裡。

  改革時代依賴於做大蛋糕。這次新土改流轉經營權,是同樣的思路。但是生產的每一次增長都會讓分配實際變得更加困難。別以為把蛋糕做大,就可以讓分配成功進行,就沒有必要通過暴力性抗爭,這不能迴避現代化工業商業,對現代農業的盤剝。在實行工業化之時,中國就對農民展開剪刀差的政策。農民生產出來多餘一點,就被剝奪一點。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格局,給一定的精英流動,像蝦米可以變成小魚,小魚可以變成大魚,這樣的食物鏈就不斷裂。可是精英是少數的,大部分人是蝦米,而且注定了永遠是蝦米。如此,希望就要破滅,而且必然積累怨氣。要這種等級關係不發生嚴重對立和衝突,依賴於每一個階層可以同時上升,上一個階層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下一階層,例如改革開放促進發展,城市平民變為財富貴族,而城郊農民變為城市平民;或者是羅馬式的征服和對外掠奪。當改革開放裹足不前的時候,尤其容易觸發對外掠奪,「大國崛起或者大國攫取」。

  當中國必須依賴於西方,造成看起來西方流入利益的時候,其實是用大利益換小利益。不過這種真相是被現代性經濟全球化話語掩蓋著。當流出看起來更明顯清楚,或者西方要從這裡剝削的時候,這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內循環就斷裂了。

  概而言之,當下的政體,以農民作殖民地奴隸為前提,三農問題本質上就是政治問題,沒有任何根本解決的可能性。如能解決,無異於翻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