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朱學淵
德國與中國關係的來源去因
德國納粹主義的戰爭罪行和種族滅絕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德國是一個有負罪感的國家。它早就是一個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有影響的政治大國,但是它對世界上的是非功利往往「不舉旗、不出頭」,特別是對於二次大戰的五大「盟國」,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總是謙虛有加,一則是免得它們「揭老底」,二則還得求助它們「放一手」。
德國原本最怕的是俄國,一九四五年蘇聯佔領區內蘇軍有組織地以強姦德國婦女施行全面報復,德國人民也只得忍辱。一九四九年蘇聯又在東德建立共產黨政權,後來更建造隔離牆,使德國統一渺無希望。其次,德國才最怕美國,那是因為美國的猶太人很多,三天兩頭就有「鋼琴家」、「辛德勒名單」那樣的電影出籠,清算納粹的歷史罪行,而且好評如潮,觀眾如雲。
反之,中國不是德國法西斯的直接受害國,而且自從中蘇分裂以後,中共就不惜「破壞社會主義陣營」,以「支持德國統一」來攻蘇聯的痛腳,這之於要將「兩德」分裂到底的蘇德兩共而言,簡直像是釜底抽薪,而之於統一無望的西德人民和政府來說,又像是一塊從天而降的「抗蘇」餡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就是所謂「德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懷有友好之情」的一個來源去因。過去,德國政府對中國的政治很少進行直接的批評,其中就有這樣的歷史,也有這樣的恩怨。
然而時過境遷,最近中德兩國大翻其臉,新華社下屬的新華網說,出身東德的女總理默克爾接見達賴,製造了外交危機。又說,拉薩「三?一四暴亂」發生後,德國媒體對華攻擊達到頂峰;四川遭受嚴重震災時,德國主流媒體《明鏡》周刊攻擊中國政府「把災難變成公關」;從奧運「聖火」傳遞始,德國媒體又抹黑中國政府不重視人權,沒有新聞自由,鎮壓藏人和不同政見者,乃至北京空氣質量惡劣,運動員濫用興奮劑;等等。甚至還有人鼓吹抵制奧運,或鼓勵運動員在北京進行抗議活動……云云。
張丹紅替中共臉上貼金
最近又發生了一起火上澆油的事件。那是一位面目清純,二十年前從北京來到科隆學德語,後受僱於「德國之聲」,因業績優良而升遷為「中文部副主任」現年四十二歲的張丹紅女士,因為她口沒遮攔地在德國媒體上「為中國仗義執言」,乃至批評默克爾總理的對華政策,而被「德國之聲」停止播音工作,並對她進行調查。
於是,一位新華網駐柏林記者出來為張丹紅鳴不平,說她「為中國仗義執言無疑是要有極大勇氣的」,而且責問:「德國一貫宣揚言論自由」,但從她(張丹紅)的遭遇上怎麼看得出德國有言論自由呢?另一篇署名「竇含章」的新華網文章,更以《德國之聲停職張丹紅重現納粹幽靈》的標題論事,好像表示我黨有發動一場「世界文化大革命」清算「國際歷史反革命」的決心了。
張丹紅身為德國公民,如果她只是一個媒體記者,專欄作家,或民意代表,要說什麼話都是可以的;但以德國政府現職官吏之身,批評德國政府首腦,就有違反了德國的《公務員法》之嫌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她的觀點,她說的最大名言是:「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成功地使四億人脫貧,說明中國共產黨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實踐《人權宣言》第三條方面的貢獻都要大。」這話就非常離譜了。
近年間,中國是有部分農村人口脫離赤貧狀態,而五十年前人民公社裡則餓死過四千萬農民。共產黨統治中國的半個多世紀中,鬧出了花式繁多的滔天大禍。然而在一黨專政制度下,繫鈴解鈴也都只可能是中國共產黨自己;而它每贖一點罪,就有那麼一些人要在它的臉上貼一塊金。無論張丹紅是不是第五縱隊的成員,她要將這個天天都在踐踏人權的暴力團體,求證為世界上「實踐人權宣言」的最佳「政治力量」,就是要將東方專制主義價值觀推向全世界。
新華網領銜「反新納粹」運動
新華網文章作者竇含章注意到德國民眾的情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說「最近兩年的中德關係中,變化的不是中國,而是德國的政客和媒體。對於大多數沒來過中國、對中國並不瞭解的德國人來說,他們對中國觀感的急速惡化,只能是一些政客和媒體刻意歪曲和煽動的結果」。這些基本屬實的話的解讀則是:前蘇聯瓦解以後,統一的德國已經脫離了共產主義的威脅,而來自東德的默克爾女士對共產專制的深刻認識,使她能夠領導德國人民從戰敗國的陰影下走出來,勇敢地為自由民主的人類價值講話了。
默克爾政府上台以後,德國的言論更加自由,因此也更加正確了。幾年前「德國之聲」開始對中國政府踐踏人權的行為進行批評,就是建立在德國主流民意基礎上的德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張丹紅也參與了其中的一些工作,看來那又不是她所情願做的事情,她終於受不了,她終於發作了……。而默克爾也發脾氣了,於是張丹紅被停止播音。
新華網連篇累牘地報道「張丹紅事件」,還用了前蘇聯慣用的「納粹幽靈」的帽子來恐嚇德國政府和德國人民。過去的兩三年間,中國曾經發生過「反日」「反法」運動,而就在它們一開始,我就指出那不過是「短促出擊」,後果一定是「快放快收」。事實上後果不僅如此,主使人還去了東京賠禮道歉,簽訂了出賣東海石油開發權的賣國條約,從此日本的立場就更強硬了。今天由新華網領銜的這場「反新納粹」運動是否能逃脫這個規律呢?我想,最後也只能是以張丹紅個人的倒霉而告終。
摘自:香港爭鳴網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