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

「舉國」生活模式

(大陸)
劉洪波

  京奧結束後,我重溫了它的開幕式。版本是兩個,一個央視版,一個NBC版,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張藝謀的開幕式有很強的訓練感,能讓人看到一個導演在資源無限的情況下足夠做出「現場電影」。NBC說這場現場電影花費三億元,人民幣還是美元,不知道。一萬六千人,兩年時間,排出一場視覺完美的演出,世界為之驚歎。
  世界之所以為之驚歎,當然是因為有轉播。我聽說朝鮮的大型廣場演出《阿里郎》,演員可以達到十萬人,動作之整齊,場面之宏大,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沒有轉播,就不會舉世皆驚。

  驚奇的基礎,在於一場演出要控制住那麼多人。高矮胖瘦如一,這要從很多人裡面去選;表情動作如一,這要從大量訓練中求。不能不說,世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國家不多。我不認為花兩年時間去「嚴格訓練」,把一群人搞到步調一致是很困難的事情。但能夠集中這麼多人、這麼長時間、投入無限資源去做這樣一件事,卻是很多國家的人無法想像的。

  林浩出場:NBC成功與央視的失敗

  央視在轉播中精神很振作,這可以理解。NBC在轉播中也是不吝讚美,我想從耳目之娛的角度看,有人去展現那些難以想像的恢宏場面,大概如同看大片中把高級房車隨便撞爛,總是很過癮的事情,但看過了這麼刺激的鏡頭,你不會跟樣學樣那樣子去爽一把,無法想像的事情仍然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不過,轉播同一場演出,央視與NBC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最大的差異,在於跟中國代表團一起入場的災區小孩林浩。在央視的轉播中,有遠遠的鏡頭看著林浩自顧自地與旗手姚明並排走,就像硬綁在代表團身上的一個搭頭。NBC的轉播中林浩卻差不多成了主角,鏡頭從頭到尾跟著,其間可看到姚明時而低頭注視他,時而摸摸他的頭,繞場完成以後,姚明把林浩抱在懷中,他們有時說悄悄話,有時一起歡呼,作為地震災民代表的林浩,和作為國家代表的姚明,有著很人性化的關係。

  林浩出場,應該是要完成一個象徵。應該說,NBC的轉播完成了這個象徵行為,央視的轉播卻使林浩出場變成了一個失敗,這是一個相當吊詭的事情。NBC之類的境外媒體,向來被視為用心不良,而央視則是國家宣傳的權威。而在這次轉播中,恰恰是NBC完成了林浩出場的象徵意義,而央視卻使這個象徵意義消失。我估計,對一個向來不以個人為基點的媒體來說,盯著那「大軍如捲席」的場面已是本能,因而很難發乎自然地看到人性的溫暖。當林浩被急急忙忙地加進一場國家晚會時,國家轉播未能體察這個加入的意義,順理成章。

  回頭再看雅典奧運開幕式的DVD,當然也是用心之作,但沒有嚴整的戰陣排列,就連演員都是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完全不像挑選過的樣子。報道說,京奧開幕式用的女大學生,笑的不好看不要,長的不好看不要,還要脫光光驗身材,不好看也不要。我不知這是因為雅典人太少,沒得挑,還是因為他們根本想不到還要這樣去挑選群眾演員。

  中共體育的第一目的是金牌

  還有那個林妙可,小孩子長得好看,挑中了,但聲音又不中聽,於是為國犧牲,不得出聲。另一個小孩楊沛宜,聲音好聽,挑中了,長得卻不好看,於是又得為國犧牲,不得出場。這可見中國與別的國家有著怎樣不同的眼光。別的國家好像隨便拉個小孩來,就可以代表這個國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我們看小孩卻是有選美眼光的,哪個小孩聲音代表不了國家,哪個小孩臉長的對不起國家,都有定數,二者不可得兼時,就只好一個出臉蛋一個出聲音才代表得了國家,演雙簧有時是一種國家需要。

  不必看金牌多少,只看開幕式,就可以看到「舉國體制」是多麼有威力。國家奧委會的官員說,運動員獲得很多金牌,證明舉國體制是有效的。我想,開幕式獲得舉世驚歎,也可以證明舉國體制是有效的。當然,這是以金牌為國家體育的目的、國家演出以令人驚歎為目的來衡量。但國家體育的第一目的是不是金牌,國家演出的第一目的是不是讓人驚歎呢?

  當「國」出現的時候,個人要退出,你被編到「國」裡面的某個位置,如同被編到擊缶隊伍中的某個點上,要嚴格按照命令去笑,去念,去敲,去打亮電燈形成數字讀秒。對家樂福要憤怒到什麼程度,批評官員要掌握到什麼火候,都有「符合國家利益」的做法。我並不認為它完全沒有積極作用,例如演出因「團結如一人」而震撼世人。當整個國都被屈辱感籠罩的時候,「舉國」而為去做些事,確實能夠「振奮精神」,證明「洋人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洋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讓個性去發展,而不把國架到人的頭上。這一點,卻有人代為宣佈了:我們決心不做到。據說,這一點原本是不值得去做到的,好馬必須繫繩子,害群之馬才想信馬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