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四十年殘夢依舊─知青反思上山下鄉運動雜議

(愛爾蘭)
郁申樹

  一篇反思上山下鄉運動的文章
  在上山下鄉運動四十周年來臨之際,網上出現了一篇反思文章《我們沒有自願──「上山下鄉」四十周年祭》。

  作者曾是江南一所著名中學的學生,回顧當年和同校一千多同學一起奔赴農村的情景,作者無限感慨:「一千多同學的青春還沒來得及閃光,就葬送在黃土中;一千多同學的夢想從未有實現的機會,就被無情地扼殺。而全國像我們一樣的青年有一千多萬,知青家庭有一千多萬戶!」作者自詡曾是一個滿懷壯志的少年,但八年半的插隊生涯,把他折磨成渾身傷痛不存夢想的青年。作者指出當時絕大多數學生都是被迫下鄉的,是忍受不了學校的「車輪戰」(每天派人守在你家裡動員,直到你「自願」為止)才同意的。即使那些自願下鄉的人,多數也是由於不瞭解信息,被歪曲捏造的宣傳矇騙,也因此,一旦發現上當受騙都爭先恐後地返城。作者最後鏗鏘地強調:「今天,拿一千條冠冕堂皇的理由,一萬種所謂積極的因素,想為那場運動辯護都是徒耗心力。判定那場運動是國家恥辱、青年災難的性質,只需一句話:『我們沒有自願』。」

  政府推行「一片紅」政策

  此文引發了我的共鳴。

  我雖然倖免上山下鄉,但決不是那場運動的局外人。我的兩個姐姐都是一九六九年畢業生,那年上山下鄉運動走到極端,政府推廣所謂「一片紅」政策,規定:除了病殘不能務農者,所有畢業生都要「分享」上山下鄉的「榮光」。可惜,這等「好事」受到絕大多數家庭的抵觸,學校只好和學生家長單位及里委一起上陣,挨家挨戶動員,我的兩個姐姐當然也跑不了。她們擔心去農村插隊無法養活自己,就報名去了黑龍江軍墾農場。

  記得兩次去火車站為她們送行,當火車啟動時,火車上下和月台內外哭成一片,汽笛聲哀叫聲嚎啕聲匯成的衝天悲濤,是我至今難忘的恐怖場景。

  此後整整十年,兩個姐姐本人在農場承受體力勞役,遠在上海的全家跟著受精神折磨。

  原以為去農場拿月薪無後顧之憂,結果還不如插隊自由方便,父親只得花錢找門路,把姐姐弄到臨近上海的江南農村插隊。直到姐姐隨知青返城風回滬,那些年裡全家沒有真正的安寧過。

  這一切正因了《我們沒有自願》中說的:「我們同學的父母每一天錐心刺骨的掛念,這一千多個家庭經受著長期的煎熬。」

  反思文章遭到圍剿

  然而,這篇坦誠反思的文章,幾乎沒有得到同命相憐者的認同,反而遭到當事知青們一片非難。其中一篇很有代表性的反駁文章一面承認:「說心裡話當時(上山下鄉)確實不是情願」,一面又聲言:「一切個人的『自願』和『選擇』,必須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還要顧及順應歷史潮流和時代大勢。一代知青中的「絕大多數為自己當時的選擇而驕傲和自豪」。這篇似是而非的文章卻得到了一邊倒的喝彩。

  只要回顧上山下鄉運動是如何終結的,就會看出所有豪言壯語的虛偽。一九八零年左右颳回城風時,各路知青為了盡快逃離農村,慌不擇路用盡各種手段,其中稱病返城的佔了大多數。短短一、兩年裡近乎百分之百的知青都回城了,不用說,其中包括那些自願上山下鄉的知青,也包括至今還在信誓旦旦的人。

  許多知青至今不知運動真相

  奇怪的是,這些知青對上山下鄉的認識和感言,顯示他們好像迄今不瞭解發生上山下鄉運動的真實背景,不明白毛澤東推行上山下鄉的動因目的,所以才愚昧地堅信上山下鄉是毛澤東的英明決策。

  一九六六年,毛澤東竭力鼓動年輕天真的學生為他造反,讓學生停學組織紅衛兵跟他「鬧革命」。紅衛兵不辱使命衝鋒陷陣,捨得一身剮,把毛不見容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及地方諸侯都打翻在地。毛澤東除了心腹之患,紅衛兵也完成了歷史使命。

  與此同時,紅衛兵已幹出毛不樂見的事情,先是出現反「無產階級司令部」的組織「五一六」;然後各地紅衛兵組織之間的武鬥愈演愈烈。一九六八年七月,毛派工宣隊進駐清華大學平息派性,遭到紅衛兵武力抵制,紅衛兵成了阻撓毛戰略部署的不安定因素。

  於是,毛駕輕就熟地導演中國的老戲碼:「狡兔盡、走狗烹」,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大筆輕輕一轉,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帷幕由此拉開,衝衝殺殺的紅衛兵運動則不露痕跡地悄然落幕,幾年沒畢業的大、中學生的出路也一攬子解決了。

  至今闕如的一個反省

  與上山下鄉運動相關的另一面,也就是接納知青的農村和農民,在探討上山下鄉問題時極少有人提起,成為反思中的一個巨大盲點。中共把城市的畢業生送到農村,就是把城市的政經矛盾和困境轉嫁到農村,讓農村和農民再次承擔不應有的義務和犧牲。農民從自己糊口的糧食中分一杯羹給知青,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民養活了知青也不為過。

  另一方面,城市長大的知青無法忍受農村生活,正是農村落後農民艱難的反映,凸顯了城鄉差距和城鄉二元戶口制度的不公。農民的孩子即使初、高中畢業也只能回鄉務農,沒人認為他們是「知青」,也從來享受不到「知青待遇」。

  然而,知青回城三十年了,城市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富裕起來的城市卻沒有反哺農村,城鄉二元戶口制度依舊,城鄉差別反而擴大了。如今農民到城裡來打工,就是到城裡「插隊落戶」,可惜農民工得不到當年知青在農村的待遇,他們不能和城市人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城裡人的福利,沒有生活和醫療保障,子女不能在城市上學。

  所以,在反思上山下鄉運動四十周年的時候,知青們,尤其是在上山下鄉中培育出來的作家們,與其重復當年的苦難和獻身精神,不如多回味一點當年關照過你們的農民,多關注一下農民們在當下的痛苦,為改變農村的落後現狀鼓與呼,這才是對上山下鄉運動的另類或深入的反省和紀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