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三○三人簽署《○八憲章》發佈前後

(大陸)
柳柱祺

  反覆徵求各界意見修改無數遍
  三○三人簽署的《○八憲章》從起草到正式公佈,有幾個月時間的醞釀,草稿修改了無數遍,期間徵詢了包括憲政學者、法律專業人士、作家、教授等各界人士的意見。《憲章》的基本調子追求溫和、理性,其內容不是要與現政權激烈對抗,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從政治制度上進行根本變革,以期待用最小的社會成本代價,平穩漸進過渡到憲政民主社會。

  最早的《憲章》版本秉筆直書,一針見血。但許多人提出修改意見,刪除或修改激烈的對抗語句,代之於溫和說理,《憲章》要引發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共鳴,同時也希望能喚醒中共黨內人士,共同參與到中國大變革的時代潮流中。正如《憲章》中所說:「我們希望所有具有同樣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國公民,不分朝野,不論身份,求同存異,積極參與到公民運動中來,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以期早日建成一個自由、民主、憲政的國家,實現國人百餘年來鍥而不捨的追求與夢想。」

  刑拘劉曉波,傳訊張祖樺

  十二月八日晚上九點半左右,中國著名憲政學者張祖樺先生外出散步,至九日凌晨五點多鍾,仍然聯繫不上,家中電話打通無人接聽,而撥打張祖樺先生平日隨身所帶手機,回應是關機。與此同時,北京著名異議學者劉曉波博士也與外界失去聯繫,家中電話打通同樣無人接。據確切消息,八日早晨劉曉波先生家外忽然有警察值班,劉曉波先生外出時警察亦貼身跟蹤,同時張祖樺先生樓梯口也有穿便衣的警察值守。

  現在已知的情況是:八日晚上十一點整,警察同時湧入劉、張家,向張出示的是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傳訊證,對劉曉波出示的則是刑事拘留證。兩人被帶走之後,大批警察開始對劉張二人進行抄家。

  十二月九日上午,深圳趙達功打電話到劉曉波家,無人接聽。中午,劉曉波夫人回電,她說上午家裡都是警察,不讓接電話。十一名警察在劉曉波家一直抄到九日上午九點,抄走劉曉波和妻子劉霞的電腦三台與全部私人信件和大批書籍。與此同時,張祖樺家同樣抄走夫妻二人的電腦四台、全部私人信件和幾十本書籍,之後,又來抄第二回,抄走張家(包括岳父母的)全部現金、銀行卡和存摺,後經交涉,只留下現金一萬元。次日上午十點多鐘,張祖樺被放回家。

  《○八憲章》提前公佈

  《憲章》本計劃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宣言》誕生六十周年這一天,正式公開發佈和徵集簽名,但中共當局突然在十二月八日晚上,刑拘了《憲章》發起人之一的著名學者劉曉波博士,傳訊了憲政學者張祖樺,稍後還傳訊了江棋生等人。當天,各地公安還不同程度地約談或恐嚇了部分發起人。十二月四日貴州的陳西、申有年、杜和平三位人權活動人士被警方從家中帶走,分別被軟禁在貴陽郊區的某些招待所或山莊中;十二月八日之前,杭州學者溫克堅被控制出境,警告不得與其他異議人士見面;九日晚上,居住在廣州的獨立中文筆會會員野渡,被警察叫走盤問有關《憲章》事宜,威脅恐嚇他必須與警方合作;八日下午,深圳趙達功也被深圳國保叫去「喝茶」,主要就是詢問《憲章》是誰起草的,深圳的簽署人是誰聯絡的。

  鑒於《憲章》發起人劉曉波被刑拘,張祖樺等被傳訊。其他發起人一致決定北京時間十二月九日下午一點正式對外公佈《○八憲章》。

  《○八憲章》公佈後的反應

  劉曉波被刑拘、張祖樺被傳訊後,社會知情者急待《憲章》公佈,海外媒體已在關注事態發展。美國之音(VOA)、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由亞洲電台(RFA)、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跟蹤採訪報道,德國之聲(DW)還專訪了張祖樺。

  《憲章》公佈後,國內和論壇、博客、社區反應強烈。但隨即大部分被刪除,天益社區對《憲章》的網友跟帖非常熱烈,除了「五毛黨」進行騷擾破壞,網友們都跟帖表示支持,期待著中國大變革的到來。但筆者晚上十點左右再登錄時,發現也已被刪除。國內的搜索引擎如「百度」、「雅虎中國」,根本搜索不到「○八憲章」的訊息,只有「谷歌」可以搜索到,但都無法打開了。

  《○八憲章》是一個長期的運動

  《○八憲章》並不是公佈一下就結束了,而是一個長期的運動。首先是簽名運動,這個時間不限。截至九日晚上,我所知道不完全統計的後續簽名已達六百多人,簽名者熱情高漲,許多還留言,高度評價了《憲章》。預期不太長的時間內會徵集到數萬乃至數十萬或更多的簽名。

  《○八憲章》運動分步驟、分階段配合進行一系列活動。如將徵集百篇《憲章》評論文章,並計劃出版有關《憲章》運動的書籍;將《憲章》和《憲章》精神通過互聯網等進行傳播,將《憲章》運動與國內維權活動結合起來,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憲章》簽署人面臨政治迫害的風險,這一點各位已經做了最壞的預算。不僅僅是劉曉波等面對坐牢的可能,許多人都做了準備。但越是這樣,《憲章》的威力越大,說明真正動搖了中共專制制度基礎,也證明瞭中共專制政權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二○○八年十二月十日

没有评论: